4月16日,一列满载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物流中心无锡西站鸣笛启程,驶向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这趟班列不仅是江苏省首趟“中吉乌”铁公多式联运国际班列,更是中国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中的一次重要创新。它的开通,不仅为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提供了新的物流选择,更为中国与中亚乃至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物流通道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无锡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外贸基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亟需突破传统物流路径的依赖,开辟新的国际贸易通道。“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的诞生,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它通过“铁路+公路”的多式联运模式,构建了一条高效、便捷的西向物流通道,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运输效率来看,“中吉乌”班列展现了显著的比较优势。全程约5800公里,较传统铁路运输缩短800公里;运输时间控制在13至15天,较全程公路运输更为稳定;运费则比全程汽车运输降低33%,比全程铁路运输节省10%。这种“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创新模式,不仅减少了通关时间和货损风险,更体现了中国物流体系在技术和管理上的成熟。海关总署试点政策的落地,进一步简化了流程,提升了效率,为多式联运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更深层次看,这条新通道的意义远超物流成本本身。它打破了传统国际物流的路径依赖,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南欧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纽带。尤其是在“中吉乌”铁路尚未建成的背景下,铁公联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显得尤为可贵。通过喀什的换装节点,班列既发挥了国内铁路的规模优势,又借助跨境公路的灵活性,实现了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模式不仅为未来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也为其他地区的国际物流合作树立了标杆。
“中吉乌”班列的开通是政企协同、多方合作的典范。无锡市交通运输局与中国物流集团的战略合作,上海铁路物流中心与本地企业的业务联动,展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合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强化了资源整合能力,也为其他地区探索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展望未来,“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仍需在常态化运营、境外网络布局和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若能实现每月1列的稳定开行,并逐步拓展至更多目的地,其作为国际物流新动脉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更重要的是,这条通道的成功实践,或将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新思路。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当下,江苏“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的开通,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的诞生,更是中国坚持开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它以创新为笔,以合作为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了新的注脚。